足迹
穿越古代儿孙满堂
登录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1o2章 不同的收割方式(第1页)

上一章目录存标签下一章

    想要养出来二茬稻,那就必须留足稻根。
    一般是拦腰收割,算算时间,现在是八月末,还没到九月,那就需要多收割一些,所以,位置是从稻穗往下,三分之二的地方,留在田里面的稻根,大概就是一尺来高。
    赵清虎拿来竹筛,在上面先放好了绳子。
    不是麻绳,就是稻杆。刚刚收割的稻杆,一手拿一把,大概七八根的样子,把两把稻杆挂穗的地方打结,左右一拉,一根“绳子”就出现了,用来捆稻子刚刚好。
    “看好了,咱们这水稻只收割一部分,不能齐根收割。”
    赵清虎示范,很快竹筛上的水稻就有一捆的量了。
    镰刀咬在嘴里面,把水稻打捆好,拍了拍打结的地方,赵清虎满意了,一抬手,直接把捆好的水稻送上了牛车。
    “爹,怎么不齐根收啊”
    大郎不解,稻杆收回去,还能当做牲口过冬的口粮,可不兴浪费啊。
    “留着我还有用,开始收割吧。”
    赵清虎也没过多解释,毕竟,孕育二茬稻这种事情,还是等成功了再说吧,现在提出来,容易引起误会。
    而且二茬稻成长周期短,稻谷颗粒细小,亩产少,等上一两月,自然就能看到结果。
    这一次,镰刀开锋,家里人全都下田收割了。
    不用帮着送水稻,也不用在水田里面脱粒,比收割麦子还轻松。
    毕竟,不用把腰彻底弯下去,稍稍弯腰,就能完成收割。
    赵清虎在收割的同时,一把一把饱满的水稻捏在手中,脸上除了汗水还有笑容。
    这是属于农户的快乐,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,春耕秋藏,秋天的收获喜悦,是什么都无法比拟的。
    一捆捆水稻堆上牛车,这一次,赵清虎没有把水稻运去晒谷场,而是直接运到了自家院子里面。
    八亩水田的水稻,他们家院子能晒下。
    十几个壮劳力,一天时间,就完成了收割。
    收割过后,赵清虎让大郎把田坝缺口全都堵起来,要再次给水田蓄水。
    今年老天爷赏饭吃,绿竹村自从开镰之后,连续九天都是晴朗天气。
    不仅水稻全部收完了,也晾晒好了。
    过筛后,又进扬谷风扇车里面吹走瘪壳的瘪犊子、灰尘后,各家各户的亩产也出来了。
    赵清虎佃种的水田一共十二亩,五亩上等水田,七亩中等水田。
    上等水田,一共收了三千四百斤稻谷,亩产达到了六百八十斤。
    中等水田,一共收了三千六百斤稻谷,亩产达到了五百一十多斤。
    这绝对是丰收了,而且,产量惊人。
    村里面,不少人家的产量,都是这个水准,有一些勤快些的,侍弄田地精细,产量比赵清虎家的还要多一些。
    而上等水田、中等水田,差别的不仅仅是泥土的肥沃程度,还有地理位置,是否容易蓄水等等。
    并非一个有机肥,就能弥补所有差距。
    自从绿竹村的秋收亩产出来后,王员外就拿着他的算盘珠子,来来回回拨弄。
    显然,堆肥的效果是惊人的,水稻增长也在两成左右。
    有一些肥料下的多的,更是达到了三成。
    大部分中等水田的亩产,达到了往年上等水田的水准。
    而上等水田,清一色过了亩产六百斤大关。
    要知道,往年哪怕是风调雨顺,上等水田的亩产能突破六百斤大关的,也是寥寥无几。
    最后,村里面不少庄稼好手,都来到了赵清虎家。

一秒记住新域名 https://www.yxshu.net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